一、学院沿革
学院成立于2014年9月,是学校唯一工科学院、最年轻的学院、是上海对口支援包建专业学院的成功典范。现有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专业被学校列为转型试点专业和一流本科重点建设专业。目前,在校生965人,其中与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采取“4+0”模式联合培养109人。
二、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37人,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0人(包括天池特聘教授1人、援疆教授3人、特聘教授1人、柔性外聘兼职教授5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人(含高级工程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具备博士、硕士的专任教师占100%,专任教师队伍有企业经历的占所有专任教师的45%。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3人,均为中级职称,教学秘书1人,政工干部和政治辅导员4名,基本能满足教学科研和服务管理。
三、教育教学
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学院积极鼓励专任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工作,学院专任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近三年学院承担自治区级教学研究课题1项,自治区级一流专业1个,一流课程1门,校级2项,校级精品课程1项,开设校企合作课程1门,老师发表教研教改论文10余篇。
四、科研与应用型转型
学院学科主要方向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近三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6项,厅局级项目8项,近三年多科研到帐资金150万元,发表论文50篇,学院科研能力和水平逐年稳步提升。土木工程专业是学校确定的11个转型试点专业之一,也是学校城乡建设专业集群的核心专业。给排水工程专业首届学生已经毕业,并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长期合作的产学研基地20余家,拥有实验室面积约6000多平方米,设备资产1850万,拥有学术科研中心——js333线路检测建筑设计研究中心,已经建成校企合作企业——新疆立科建材检测有限公司。
五、对外交流
学院自建院以来持续与上海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校援疆干部教师深度合作、联合申报课题、联合发表高质量论文等工作,收获了多篇以js333线路检测为第一单位的SCI论文、沪喀教师合作申报、参与了国家、自治区以及多项上海市课题等,通过援疆干部教师的牵线搭桥,84人次教师先后到内地高校参加专业学术交流,学院先后承办了两场高水平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到会专家、学者、企业界代表400余人,2021年再次举办全国性的专业学术会议和第二届沪喀城乡论坛,稳步促进学院科学研究水平提升。
六、人才培养
专业培养目标坚持以设计、施工、监理、现场管理、工程预算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基础扎实、能够使用现代工具和软件,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土木结构设计领域、建筑给排水、生活污水处理、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领域的工程问题,具备宽视野,能够在新疆、尤其南疆扎根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近三年毕业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位居全疆全校前茅。
七、学生管理
坚持党建带团建,将学生全部纳入党组织和团支部的管理范围,扎实开展关心关爱学生学院领导、班主任包联工作,深入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鼓励学生党团员利用“学习强国” “青年大学习”等网络在线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做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坚持以主题党日、班团日活动、班团会为抓手,增强党建工作和学生服务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和爱国卫生活动,将党团员、学生干部分别安排到不同的学生公寓,以便及时掌握化解、上报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坚持每日晚查宿报告制度,确保课堂外学生生活时间和空间内的服务全管理,发挥学生间的朋辈示范效应和自我服务管理。